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為各地競逐焦點。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先后公示了3批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時,我國未來5年要培育形成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千家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從這一意義來看,專精特新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衡量創新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也將是我國加快構建創新驅動型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產業創新發展的“主陣地”,也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要孕育地和棲息地。它們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發展上孰強孰弱?依托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它們在哪些產業“賽道”上快速奔跑?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聚焦2020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前20的經開區,對它們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產業方向和主要政策舉措進行深入梳理分析,力圖發現其中亮點與規律。
從20個經開區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看,北京經開區位居榜首、廣州開發區次之,二者構成第一梯隊,領先優勢顯著;從區域分布看,北方的經開區表現強勢,占據榜單前10中的7席;中西部地區的經開區雖然基本處于第三梯隊,但正呈現出加速追趕之勢,未來潛力可期。
一、北京廣州青島經開區居前三
20個經開區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最多的是北京經開區,一共有38家,這一表現優于其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排名中第4位的成績。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3批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北京全市共有264家企業入選,位居全國城市首位。具體到北京市各區,北京經開區的上榜企業總數排名第二,占北京全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13%。
盛產背后是北京經開區對創新型企業的體系化、精準化培育。今年5月,北京經開區啟動“雁陣企業”5年倍增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底金種子、展翼、瞪羚、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總數較2020年底翻一番,形成具有經開區特色的創新雁陣體系,并為此將配套大數據遴選、管家式服務等舉措。
廣州開發區則擁有3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位居排行榜第二,與其綜合發展水平排名一致。目前,廣州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2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分別位列全國經開區第二位和第三位。
廣州開發區已逐步崛起為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主戰場”和科技創新“主引擎”,強大的制造業基礎為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了肥沃土壤。2020年廣州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8000億元,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工業百強區前三。
值得關注的是,20個經開區中,僅北京經開區和廣州開發區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超過30家,構成了榜單中的第一梯隊。
此外,青島經開區為22家、煙臺經開區為18家、大連經開區為15家、西安經開區為15家、天津經開區為13家、沈陽經開區(中德經開區)為11家、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為11家、蘇州工業園區為10家,構成第二梯隊。
榜單中排名前10的經開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均超過10家。
從現有結果看,一個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的高低,與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多少并非完全正相關。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自2016年商務部開展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以來連續五年“摘冠”,但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行中,蘇州工業園區僅在中游水平。
相反,綜合發展水平相對靠后的大連經開區、沈陽經開區、成都經開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卻“逆襲”。大連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排名全國第20位、沈陽經開區第19位、成都經開區第18位,但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上,大連經開區卻排名第5,沈陽經開區和成都經開區均進入前10。
二、東北多個經開區表現搶眼
出乎意料的是,雖然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南方經開區占據優勢,但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上,卻出現少有的“北強南弱”現象。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若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看,位于北方的經開區占據了7席,南方的經開區僅占3席,但從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10強名單看,北方的經開區占4席,南方的經開區占6席。
也就是說,兩個榜單出現了“倒掛”。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一方面,這與北方的經開區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密切相關,數據顯示,天津經開區2020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北京經開區達到4371億元,煙臺經開區、青島經開區均超過了2000億元;另一方面,近年來,北方的經開區創新型中小企業加快集聚發展的態勢,也充分反映出其營商環境的有效改善。
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此前發布的《2020年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報告》,榜單的前15名中,北方經開區身影增多,大連經開區、西安經開區和青島經開區進入前10名。這也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互為印證。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培育發展,對地方營商環境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強化產業基礎支撐力的同時,加快提升營商環境的吸引力,服務好并集聚更多優質企業,將成為地方發力的關鍵。
事實上,當前不少北方經開區都打出了一套自己的“組合拳”。
例如,對于構建產業生態,不少經開區注重通過引進頭部企業,帶動大量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大樹帶動小樹一起成長,從而打造新產業“熱帶雨林”。
以青島經開區為例,青島經開區所屬的青島西海岸新區,2020年“四新”經濟增加值1149億元、占GDP比重為32%,“四新”企業達698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74家,戰略性新興企業102家,服務業企業222家,形成匯聚之勢。
再如,加快以開放聚資源、促發展。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經開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數量也往往較多。
以煙臺開發區為例,通過實施中韓產業園、中日產業園、國際招商產業園“三園”建設,逐步形成對外開放新引擎,也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注入動能。今年上半年,煙臺開發區累計引進韓資項目19個,合同利用韓資1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東北地區的經開區表現十分搶眼,大連經開區和沈陽經開區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均躋身榜單前10,分別位居第5位和第8位,而二者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20強排名中均不突出。
仍從開放發展特別是加強招商引資的角度看,沈陽經開區(中德經開區)通過強化與德國工業4.0的對接,取得了顯著發展成效,中德園建成5年來,圍繞汽車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產業,引進寶馬等362個高質項目,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9%,總投資約1200億元,成為創新發展引擎。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沈陽經開區、大連經開區實際利用外資均突破8000萬美元,形成了較為良好的招商引資態勢。
大連經開區在全國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和實力均不靠前,但正迎來新一輪加速發展期,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9.4%。從《2020年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報告》來看,大連經開區的排名高居全國第6名,也在北方地區的經開區中位列第一。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北方地區經開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的有力增長,就是發展機遇顯現和營商環境改善的生動注腳。隨著東北全面振興中對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視和推進,“投資不過山海關”正在成為歷史,由此帶來的創新型企業的不斷涌現和匯聚,將為東北創新發展構筑新的強大動能。
三、中西部經開區潛力可期
西安經開區擁有1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大連經開區并列第5位,優于其綜合發展水平排名全國第15的成績,也位列中西部經開區第一。
同樣位于中西部地區的成都經開區、長沙經開區、合肥經開區緊隨其后,所擁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分別排名第8、第11和第12。
目前中西部經開區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除西安經開區和成都經開區超過10家外,其他均處于榜單第三梯隊,與東部地區的經開區相比還有著一定差距。
不過,從這些中西部經開區所在城市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卻存在一定領先優勢。例如,西安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第11位,長沙緊隨其后。這些中西部城市近年創新發展勢頭勇猛,也各自在先進制造業細分領域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優勢,例如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西安的航空產業集群、合肥的智能語音產業集群等,中西部經開區仍具巨大發展潛力。
以西安經開區為例,作為西安市行政中心和“北大門”,西安經開區綜合實力位列國家級經開區中第15名,西部第一名。經過28年發展,西安經開區累計入區企業6萬多家,是西部地區世界500強和央企投資最密集區域之一。該區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西安全市22%。
長沙經開區在培育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方面同樣具有深厚產業基礎:今年1-7月,長沙經開區技工貿總收入同比增長1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0.1%。今年預計可新增2家產值過100億元和1家產值過50億元工業企業。
合肥是近年強勢崛起的“明星”城市,成功背后有合肥經開區產業的堅實支撐。合肥經開區以不到合肥3%的國土面積,為這座城市創造出30%左右的工業產值和進出口量、近15%的GDP,是合肥經濟增長重要引擎之一。目前,合肥經開區擁有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排名第13位。
近年,合肥經開區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圍繞大眾安徽、蔚來汽車、江淮汽車這三家車企,形成一條豐富、完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隨著未來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形成,將有越來越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從這里“跑”出。
目前,不少中西部城市都正在大力加強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推出了極富競爭力的政策和服務。例如,合肥經開區出臺《2021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對重點產業鏈引進龍頭企業及關鍵配套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給予“真金白銀”支持;長沙經開區推出“云金融集市平臺”、線下集中融資對接等多種方式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有力融資服務,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創新發展。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作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中西部城市的經開區將扮演著日漸重要角色,特別是依托政策創新活、產業協同強和發展空間廣等綜合優勢,將有望在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上進一步形成集聚態勢。
免責聲明
本欄目文章,均是轉載或者摘要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有侵權請留言,我們會盡快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