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歐盟公布了2020年全球企業研發支出2500強,當然雖然標題是2020,但是其實使用的是2019年的全年數據,這也是這個歐盟報告一貫的風格。
對于這份報告,國內的新聞只是報道了一個華為的研發支出排名全球第三,僅次于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和微軟,并沒有報道更多的信息。
其實中國有10家公司進入了前100名,分別是華為全球第3,阿里巴巴第26,騰訊第46。
制造業還有上汽集團第81位,中興第95位。
研發支出有9家是增長的,而且全部是兩位數增長,只有上汽出現了7.25%的下滑。
我們看看還能不能從這個報告中挖掘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注意數據的樣本只是這2500家大企業。看下中美歐日各自的優勢和弱點是什么,各國都在對哪些產業重點的投入。
1:全球科技支出高度集中在歐洲+北美+東亞三大區域。
這三個區域的研發支出竟然占了94.86%這個驚人的比例,其中歐洲包括歐盟和英國,北美是美國和加拿大,東亞是中日韓+中國臺灣。
如果再把以色列,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也算進來,那就超過95%了。
所以說我們所處的地球,科技的分布是高度的不平衡的,實際上由于研發支出主要集中歐洲北美東亞三地,也使得全球的科技人才只有在這些地方才能夠找到發揮的平臺。
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我們老是說要引進海外高科技人才,其實非常簡單,所說的海外其實主要就是指北美,日韓臺,歐洲地區,因為只有這里才有大科研平臺和人才。
從我國顯示面板產業,航空產業以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引進的海外技術人才是非常集中的,例如顯示面板人才引進集中在韓國和臺灣地區,只要注意新聞就可以看到2020年武漢協調韓國籍員工坐飛機回武漢上班的報道,其實這些韓國人很大一部分是在武漢的顯示面板廠工作。
半導體產業人才引進最多是臺灣,然后是韓國,日本,美國。
再比如下圖是中國商飛公司烏克蘭專家、C919控制律團隊成員謝爾蓋·馬洛佐夫,2012年加入中國商飛。他是基輔高等軍事航空工程學??萍几辈┦?。曾任安東諾夫設計局高級工程師,飛控-導航設備數字仿真部門主任,烏克蘭國立理工大學“基輔理工學院”副教授,客機飛控系統和發動機推力控制系統專家。擁有20余年航空工作經歷,對客機飛控系統和發動機推力控制系統有深入研究。
烏克蘭就繼承了蘇聯時期的航空研究力量。
看各國企業的研發支出排名,就2019年的研發支出總金額而言,美國第一3477億歐元,中國第二1188億歐元,日本第三1149億歐元;德國第四866億歐元。
法國全球第五338億歐元,韓國全球第六329億歐元,瑞士全球第七298億歐元;荷蘭全球第八203億歐元,中國臺灣全球第九181億歐元,瑞典全球第十101億歐元。
注意美中日德四強之后,研發支出的級別一下子從800億歐元以上下降到了300億歐元的水平,顯示這四個國家企業的研發活動強度明顯的優于其他國家和地區。
注意我國臺灣地區竟然進入了全球前十名。
非常顯然的以臺積電為首的臺灣公司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有著很大的投入,由于集中的投入到半導體產業的研發,使得臺灣的半導體制造業長期的領先世界,也正是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為核心的電子產業的出色表現,使得臺灣人均GDP從2019年的2.5941萬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2.818萬美元(臺灣主計總處官網數據)。
再往下研發支出10億歐元以上的還有:
-
愛爾蘭93億歐元,丹麥60億歐元,意大利59億歐元,
-
芬蘭57億歐元,加拿大49億歐元,印度49億歐元,
-
西班牙47億歐元,以色列31億歐元,比利時29億歐元,
-
澳大利亞27億歐元,奧地利17億歐元,盧森堡和挪威11億歐元。
如果從地圖上看,則更加直觀,用顏色的深淺代表研發支出,可以看出就是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東亞三大區域。
2:中美競爭的大趨勢越來越明顯。
2019年的研發支出增長速度,美國10.8%,歐盟5.6%,中國21%,日本1.8%,RoW(全球其他國家)增長6.0%。
可以看出,中國和美國作為2500強企業研發支出的全球前兩位,研發支出的增長率還都快于歐盟和日本,而且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中美都呈現體量比你大,增速還比你快的局面。
3:人類在重點研發什么產業科技?哪棵科技樹投入最大?
我們可以看下表,高度集中在ICT產品+醫療+ICT服務+汽車四大產業,或者就是ICT+醫療器械制藥+汽車三大產業。
2019年支出最高的是ICT產品,2085億歐元,包括半導體,通信設備,電腦硬件,電子和電氣產品零部件等等。
很顯然,華為,蘋果,三星,愛立信,諾基亞,高通,臺積電,博通,英特爾,SK海力士等巨頭都在這個領域。
支出第二高的是健康,1856億歐元,包括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制藥業等等。
排名第三的是ICT服務業,1528億歐元,這個其實就是互聯網公司為主,谷歌,臉書,阿里,騰訊,亞馬遜等等。
排第四的是汽車產業,1473億歐元,這個很好理解,特斯拉,上汽,蔚來,比亞迪,豐田,本田,奔馳,寶馬,奧迪都在這個行業里面。
其他的主要產業還有化工,航空航天,冶金和設備制造業,但是研發支出完全無法和上述的四個產業相比,最高的也就是494億歐元。
我們接著看下美中歐日四地研發支出在行業上的不同,也就是大家爬的科技樹有什么不一樣。
上面四個圖有發現不同嗎?
第一點歐盟和日本在汽車產業上的研發支出比例明顯的高于歐美。
歐盟為34.8%,日本為31.3%,而中國為10.0%,美國為6.4%,全球的汽車品牌和技術,歐洲毫無疑問占據了最高端,日本也很強。
第二點中美在ICT產品+ICT服務領域的研發支出比例明顯高于歐日。
美國為54.7%,中國為47.5%,歐盟為21.2%,日本為23.6%。
其實以上兩點發現了什么問題,那就是全球汽車業向電動汽車轉向,對中國和美國是非常有利的,而對歐洲和日本是不利的。
因為電動汽車的ICT技術成分越來越高,汽車的價值中來自ICT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包括自動駕駛,5G網聯技術,汽車操作系統,車輛語音控制,視覺處理等等。
2017年12月日本的本田汽車公司就和中國的商湯公司簽訂5年協議,雙方將基于本田的車輛控制技術系統,融合商湯科技的視覺演算法和開發平臺,共同研發適合乘用車場景的L4級自動駕駛方案。這對日本汽車公司來說,在最新的科技研發上尋求中國技術支持,這反應了時代的發展。
歐洲和日本,對于ICT技術的研發投入太少,導致目前落后于中美,歐洲人現在使用中國和美國的手機品牌,使用華為的通信設備和美國的社交軟件,就是在這個產業技術投入的不足在最終市場上的反應。
因此汽車產業對于歐洲和日本非常重要,但要是沒有趕上電動汽車的浪潮,那么很可能在這一核心產業喪失優勢。
另外在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日本明顯落戶歐美中,這并不意外,畢竟日本只是美國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在軍事工業發展上并沒有自主權。實際上中國一些軍工集團還并沒有上榜,估計是因為數據沒有披露。
歐洲和日本的問題說完了,再說下中美的問題,美國的問題是他們太過于依賴ICT(ICT產品+ICT服務)和醫療產業,這兩個加起來占了研發支出的81.1%,其他還有汽車領域有了特斯拉的崛起,但是本質上也是ICT技術強勢的表現。相比ICT和醫療產業而言,美國的傳統汽車廠家,冶金和生產設備產業,化工產業以及其他產業的研發投入比例有點太小了。
中國的弱點是什么呢?我們投入到醫療技術研發的比例明顯的比歐美低,也比日本低。
美國是26.4%,歐盟是19.2%,日本是12.5%,中國是5.5%。
這個產業其實非常重要,醫療器械和制藥業,必須盡快國產化,我認為它的重要性不亞于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畢竟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更多的是錢的問題,但是醫療技術產品的國產化,關系到中國人的生命和健康權力。
由于全球醫療技術的頂端掌握在歐美的手里,使得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的成本長期無法下降,中國必須要加快國產化,推動中國企業技術的發展,以降低成本。
注意,由于計劃生育的大力推行,我國將成為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我們達到同樣老齡化水平時,人均GDP會大大低于歐美和日本,這使得我國國民對于來自發達國家的中高端醫療器械和藥物的支付能力更低。所以加快該領域的國產化,降低成本,非常的重要。
從下圖可以看出在不同產業,美歐中日四地研發支出的排名,
在ICT產品和服務領域,我國都僅次于美國排第二,但是在醫療和汽車領域,我國都只能排第四位,尤其是醫療產業投入差距最大。
倒是在傳統產業領域,我國的研發支出和歐美都差不多。
我們再看下圖,各個產業領域投入排第一的地區標為藍色,歐盟在汽車和Industry(鋼鐵+鋁等冶金工業,機床等)研發投入排第一,日本在化工領域投入排第一,美國在航空航天,醫療,ICT產品和ICT服務四項都排第一中國則在“其他產業”這個選項排第一,可見中國對于傳統產業的投入還是比較大的。
但也說明,盡管我們在總投入能夠超過日本,歐洲,但是在主要產業(ICT產品,ICT服務,汽車,醫療,冶金和裝備工業)研發投入上我們沒有一項是排第一的,足見我們仍然主要是以產業跟隨型為主,因為一般是引領者的研發投入最大。
最后我們看下產業變化趨勢,2019年的全球研發投入前十位的公司排名是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微軟,華為,三星,蘋果,大眾,臉書,英特爾,羅氏(醫藥),強生。
這些公司和2014年的研發投入對比,可以看出臉書,華為,蘋果,Alphabet,微軟等ICT公司增幅明顯更大,而大眾,羅氏,強生這樣的汽車和醫藥公司研發支出增幅相對較小。
這說明了ICT產業的發展明顯較快。
我們再看下歐美這兩大巨頭,從2010年到2019年,不同行業的公司營收和研發支出變化情況,大圓圈是公司營收,里面的小圈是研發支出,相同顏色的兩個圈表示2010年和2019年。
可以看出,歐洲2019年比2010年營收有明顯增幅的,主要是汽車行業,醫療行業和航空航天產業,其中歐洲的投資增量最大是在汽車產業,醫療和航空航天也有較大增幅,但是基數較小,另外可以看出歐洲在ICT產業方面確實發展較慢,落后于中美。
而美國2019年比2010年營收有明顯增幅且體量最大的,則是ICT產品,ICT服務,醫療產業和汽車,除此之外航空航天產業也有不小的增幅。
也就是說,除了ICT是最大最有前途的產業之外,醫療,汽車,航空航天也是不斷發展,增速較快的主要產業。
最后我再說下,我之前說過對于目前的中國而言,半導體和汽車就是國運,另外再加個醫療器械和制藥,這是我對中國各個產業,以及公司的長期分析得出的一個簡明的結論。
通過對歐盟發布的這個2020全球企業研發支出2500強的分析,其實結果是一樣的,可以看出ICT產業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高,且在主要行業中研發支出增長最快,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年和美國的貿易戰,科技戰,高度集中在這個產業的原因,華為,中興,中芯國際,??担笕A,商湯,科大訊飛等上了實體清單的企業,都在ICT產業里面。
而半導體則是這個產業的底座,也是美國對我們卡脖子的最關鍵領域,目前我們是沒有辦法脫離美國技術制造出較為先進的制程的芯片。
除此之外,歐美重點投入的領域,同時也在不斷增長的領域就是汽車和醫療兩大產業,它們只是增長相對的比ICT產業慢,但是產業空間極為巨大,對于中國而言,一定會成為國產化的風口,比如現在在投資者領域火爆的一塌糊涂的電動汽車,就是汽車產業和ICT產業的結合。
最后就是航空航天產業,這個產業是高度歐美壟斷的產業,我在之前寫過大飛機制造,日本在這方面非常弱,自主研發的民航客機計劃已經擱置了,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畢竟是二戰戰敗國,沒有在航空領域自主發展的權利。
西方的空中力量一直在全球占據壓倒性優勢,從二戰之后,空中力量造成的戰爭殺傷就逐漸的超過了陸軍,在海灣戰爭中空中力量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1999年轟炸塞爾維亞就是依靠歐美的空軍完成,實現了零傷亡。
也因為此,美國牢牢的壓制日本的航空航天技術發展,在這方面中國是緊跟歐美的,這個大家應該有所體會,近年來我國的長征五號,長征八號,嫦娥五號月球采集土壤返回等相繼成功,運20服役,尤其是殲20正式服役,美國空軍對我國再也沒有技術代差,C919首飛成功,今年我們的天宮空間站就會開始逐漸發射了。
當然總體來說,和前面的三大產業相比(ICT,汽車,醫療),這是個相對較小的產業。
作為我們個人,要想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跟上時代的趨勢就可以。
最后,再次強調那句話: 半導體和汽車就是國運,再加個醫療器械+制藥,以及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