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有企業作為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需要圍繞著黨的中心任務,圍繞著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的使命感,通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出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更大作用。
強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使命擔當
積極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使命是企業組織存在的理由,使命決定戰略。企業組織基于戰略進行有效運作,在市場中計劃運籌、組織協調各種資源,最終實現自己的使命,這是企業組織運行的基本邏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僅僅把企業作為一個具有“經濟人”特性、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組織,企業就很難做強做優做大做久。卓越的企業組織從來不是僅僅把盈利作為使命或者目標,盈利只是企業發展的手段,企業必須有為社會進步做出自己貢獻的崇高使命。
對于中國國有企業而言,更是應該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組織的根本使命,這是國家出資設立國有企業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國有企業存在的理由。未來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那么,在未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國有企業必須強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擔當,圍繞著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也就是說,強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使命,這是中國國有企業在現代化新征程中改革發展的邏輯基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強化國有企業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使命擔當,必然要求國有企業以自身高質量發展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就是遵循新發展理念的企業成長與發展。企業高質量發展應該具有“創新是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需要、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一組特性。
國家在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制定和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包括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以這些高質量發展主題和國家重大戰略為導向,國有企業需要更加明確自己的具體定位和發展使命,努力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市場主體,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在高水平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共同富裕、暢通經濟循環等重大戰略中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持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不斷完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成功創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現代化新征程中,需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而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1978年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需要不斷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企業微觀制度基礎之一,既堅持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中國最大的國情,又堅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個市場化改革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企業微觀基礎制度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改革在堅持建設現代企業制度方向的同時,尤其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這個重大政治原則,努力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堅持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組織落實、干部到位、職責明確、監督嚴格。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國有企業健全“三重一大”決策制度,落實黨委(黨組)研究討論前置程序,充分發揮黨委(黨組)的領導作用,尊重和支持董事會、經理層依法行使職權,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面對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使命,國有企業要持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一方面,要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有效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落實黨組織在企業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確保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方向和經營活動符合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要求。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健全國有企業經營決策機制,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獨立市場經營主體,使國有企業更多通過市場化的手段生產經營,取得相應的收益、承擔相應的風險。
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
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有現代化經濟體系支撐。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任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方面要建設創新引領、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將經濟發展主要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實體經濟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依靠創新驅動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提升,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另一方面要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鄉區域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等重大發展戰略,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支撐的國有企業,需要進一步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以服務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圍繞著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城鄉區域體系,服務于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農業強國建設的需要,服務于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需要,國有企業應在發展戰略上進行聚焦,優化投資方向,既實現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又有利于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國資委“管資本”不僅要考核其資本回報,還要關注其資本回報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要監管企業是否已經脫離主責主業、違背使命要求和偏離資本功能定位。引導國有企業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和正確的業績觀,切實把國有企業引導到做強做優做大上來。要突出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從考核分配、干部管理、黨建廉政等各方面督促引導國有企業建立正確的業績觀,聚焦實業、做強主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推動國有企業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產業產品邁向價值鏈高端,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實現國有資本有序增值。
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推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著高質量發展,對國有企業提出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要求,這為國有企業在現代化新征程中指明了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最終體現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體現為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培育和形成。尤其是對于中央企業而言,要更好地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努力成為原創性技術策源地和現代化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在現代化新征程中,國有企業圍繞著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和世界一流企業的發展目標,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重要任務上發力。
弘揚企業家精神,以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驅動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支撐,尤其指出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導向是創新,弘揚企業家精神是決定企業創新能力進而也是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弘揚企業家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精神、弘揚企業家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揚企業家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尤其要求進一步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化國有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改革,激勵國有企業經理人行為長期化,建立創新失敗保護機制,提高國有企業經理人承擔風險能力,讓更多國有企業經理人成長為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在于創新人才,企業發展必須堅持以創新人才為依托,向人才培養傾斜更多資源,只有聚集大量創新人才不斷迸發創新活力的企業才能真正產生具有不可復制、不可模仿的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和創新效率。
支持國有企業更好更多投入科技創新領域,發揮原創性技術需求牽引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原創性技術供給;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建設高水平研發平臺,鼓勵國有企業將更多資本投入到科學創造和原創性技術創新之中;著力優化創新生態,厚植創新文化,遏制“脫實向虛”的經濟結構失衡趨勢,使制造業企業有合理利潤,減少其轉向資本市場逐利的動機;開展高質量的國內外創新合作,深化創新主體的有效協同機制,促進原創性成果轉化;采取“揭榜掛帥”的機制引導有能力、有意愿的企業將資源投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需要重點發展的核心科技競爭產業中;積極探索有效的國有企業投資模式,通過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將投資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開展投資融資、產業培育、資本整合,推進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和專業化整合,提高把握高附加值的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能力。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要通過創新發展成為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主力軍。
以追求卓越的現代化使命擔當,推進現代新型國企向世界一流企業的跨越發展。
世界一流企業是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引領全球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關鍵力量。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些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求我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沒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的支撐,不可能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新發展格局,不可能基本實現現代化;沒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業支撐,我國也就不可能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前,我國已經成長出一批規模巨大的超大型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數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在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品牌價值、治理水平和國際影響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經過改革開放,尤其是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上,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以及在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國有企業通過改革發展成長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具有現代屬性的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使命新任務,現代新型國有企業要以追求卓越、志在一流的使命擔當,通過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趨勢有效提升企業技術牽引和產業變革的創新力,通過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全面提升企業產品品牌價值創造力,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提升企業現代治理和管理能力,通過積極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快速提升企業的全球影響力,從而積極推進現代新型國有企業跨越發展為世界一流企業。
本欄目文章,均是轉載或者摘要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司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有侵權請留言,我們會盡快刪除處理。